智財產業十年來的演變 – 專訪吳俊英先生

May 10th, 2020 ‧ 5 min read

吳俊英先生 (Gilbert Wu) 目前擔任 MiiCs & Partners 資深副總裁,大方分享專業意見,說明智財產業的演變趨勢和未來展望。

MiiCs & Partners 資深副總裁 吳俊英先生 (Gilbert Wu)

「就法律觀點而言,十年來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美國判例法的修訂和《美國發明法》(AIA) 的實施,大幅改變了原告和被告之間的訴訟態勢。判例法具有定期修法的傾向,在美國通常是每 10 年至 20 年一次。法院傾向對訴訟中的某方做出有利判決,但經過 10 至 20 年之後,會逐漸轉而支持另一方。

即使在 AIA 實施之前,美國法院對於專利訴訟各方面的態度就已轉變。例如專利範圍解釋、侵權的定義方式,以及專利有效性等問題,法院逐漸同情被告一方。

AIA 實施後,被告獲得更多抗辯專利訴訟的有利條件,亦可採用核准後複審、多方複審等程序,藉以質疑專利有效性或延遲訴訟,致使專利主張實體負擔更多成本。如果專利主張實體(PE)無意進行長期訴訟,這類策略將大幅改變非專利實施實體 (NPE) 的發展動能和成長空間。

我們發現的另一項變化,則是更多人在其他訴訟地提起侵權告訴。近年來在中國、印度及其他新興市場提出的專利訴訟案件越來越多。這是基於經濟考量的選擇:如果國內經濟成長,專利訴訟就可能隨之增加。因此,原告更願意前往其他地區的法院,而不是只在美國提起訴訟。

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後,相繼開放市場並變革法律制度,試圖跟上其他市場腳步。目前,這些國家的專利制度與其他國家更趨一致,提高了原告在這些訴訟地提起專利侵權案件的意願。

過去十年來,歐盟專利制度的整合並不成功;未來十年似乎也無法完成。我個人推測,歐盟未來十年仍會嘗試整合專利制度,但由於各國利益不同,因此很難實現統一化的歐盟專利訴訟制度。

由於專利法變革和 NPE 的不利局勢,市場交易不如以往熱絡;NPE 購買專利的誘因大幅減弱,導致近年交易活躍度降低,專利價格也持續下滑。現今的買家專注於佈局顯著突出的專利資產 (outstanding patent asset) 而不再大批買進,因為許多專利已無用處或價值;他們收購專利的策略更加審慎,目標也較為明確,而且議價優勢遠勝以往。

Related Posts
The IP world moves fast

Subscribe to receive the latest insights right in your inbox.

By submitting your contact information, you understand and agree to our GDPR, Terms of Use and Privacy Policy